html模版你所不知道的清明節
清明節,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,千百年來我們習慣瞭在清明節前後追思先人,現在,還有很多人趁著3天小長假外出掃墓和踏青。但其實,細究清明節的來歷,坊間卻有著多種傳說。而隨著時間的推移,歷朝歷代更是演變出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。就此,記者電話采訪瞭北京聯合大學研究員,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、副秘書長張勃,聽她講述真實歷史上的清明節。記者馬灩寧

有個感人的故事,真正始於唐朝

“清明”這個節日古已有之,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一般在公歷四月五日前後,歷史上,它還有“踏青節”“三月節”“祭祖節”“掃墓車用喇叭品牌節”“鬼節”等多種叫法;此外,清明節還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、十月初一的寒衣節,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“鬼節”。

對於清明節的由來,坊間一直有著這樣的傳說:春秋時期,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,流亡途中到瞭個渺無人煙的地方,饑寒交迫中到處找不到食物,他的隨臣介子推就偷偷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,煮瞭肉湯讓重耳食用而不至於餓死。十九年後重耳繼位,即晉文公,他重賞瞭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,但介子推不好功名利祿,所以悄悄帶著母親去綿山隱居。上山找尋介子推無果的晉文公隻好放火燒山,希望逼介子推露面,可惜的是,火熄後人們發現,背著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去世,隨行還遺落一本血書,上面寫著“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”。傳說中,正是為瞭祭奠介子推,晉文公下令將當天定為寒食節,顧名思義即禁止使用火種,以冷食為餐;次年,又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。

故事雖然感人,但對於當代人來說,真偽卻已無法考證。

采訪中,張勃告訴記者:“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,早在漢代以前即已出現。”但作為節氣的清明與作為節日的清明終究不同,節氣終究隻是氣候、物候變化的標志,與富有人文意義、充滿情感、包含特定活動的節日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。

借由多年的研究,張勃表示:“在我看來,清明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唐代,是在節氣的基礎上繼承融匯寒食節習俗活動的結果。”

清明節,以前這樣過

無論清明節真正的起源如何,如今,人們早已習慣瞭在每年的這一天追思祭奠先人,但其實,由於歷史悠久,自產生以來,清明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。“比如唐宋時期,清明節的主要民俗活動除瞭上墳掃墓,還有改火、鬥雞、蹴鞠、拔河、秋千、宴飲、踏青出遊等。”張勃說。

以“改火”為例。張勃介紹,在古代,為瞭保證照明、炊飯、取暖等對火的方便使用,人們往往保存火種,使其晝夜不熄。同時,他們還認為越是新取的火生命力越是旺盛;整天吃舊火炊熟的飯不利於身體健康,所以,當時的人會定期改火。“改火習俗起源很早,《管子》《論語》中都有記載,後來改火習俗消失瞭,到瞭唐代,人們又復興瞭這一習俗,改火的做法不僅在宮廷中、也在民間普遍流行開來。唐代人憑借自己的智慧,將一度消失的改火活動演變成遍佈全國的清明節的盛大儀式。”

隨著時間的推進,漸漸的,“改火”不再是清明節的標志。“元代後,改火習俗漸漸退出瞭人們的日常生活,但出現瞭唐代不曾有的"射柳之舉"——"元人以鵓鴿貯葫蘆中,懸於柳上,彎弓射之,矢中葫蘆,鴿飛出,以飛之高下為勝負,往往會於清明端陽"。而到瞭明清時期,則又普遍盛行迎城隍祭厲臺等活動。”張勃說,“民國時期,清明節還被規定為植樹節,在1935年,又被擬定為民族掃墓節。”

清明節對於當代人而言或許早已失去瞭古時豐富多彩的含義,常見的民俗活動也多被局限為祭祖,但在張勃看來:“現代人依然需要過清明節,清明這個建立在節氣基礎上的歷史悠久的民俗大節,具有濃濃的人文氣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,它讓人們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,體會先人的智慧,感受生命的律動,培養著中國人的感恩情懷、生命意識和應時精神。”

(責altis音響改裝任編輯: HN666)


和訊網今天刊登瞭《你所不知道的清明節》一文,關於此事的更多報道,請在和訊財經客戶汽車音響改裝端上閱讀。



A786D2DF914F98DE
arrow
arrow

    dpghir25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